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阳康”后感觉自己似乎“变笨”了是怎么回事?
【资料图】
有网友说,感觉大脑好像动不动就“卡壳”,反应变迟钝,记忆力也下降了,整个人总有一种“懵懵”的感觉。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出现了手脑不协调的现象,开车的时候手脚不听使唤,踩急刹车的频率变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指出,这些“大脑卡壳”现象,也就是通常被人戏称为“脑雾”的现象,是一种认知功能的损害。
陆林院士进一步解释说,“脑雾”不是一个科学术语。“脑雾”的主要表现,如同字面意思,即“脑袋像被浓雾笼罩”,表现为思维和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感到疲劳、记忆力下降。出现“脑雾”现象,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会直接侵入大脑,损害神经系统;此外,病毒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也会间接损害神经系统。
1月23日,陆林院士课题组在《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康复20个月后长期身心认知后遗症的表型和预测——一项基于社区的中国队列研究》的论文。
研究团队联合武汉市武昌医院在武汉市建立了基于社区的新冠康复者随访队列,以便总结新冠康复者遗留问题的临床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根据陆林团队研究结果,在感染新冠病毒20个月后,超过一半的新冠康复者存在长期后遗症,近1/6的康复者有重度后遗症。急性期长期住院的女性则更容易患以认知和精神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
根据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是指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出现,最短持续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新冠后遗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问题(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被称为“脑雾”),还包括嗅觉和味觉丧失、肌肉疼痛、胸痛、心悸、食欲不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根据研究结果,约1/10的新冠康复者有认知和精神症状,主要表现是认知损害,嗅觉、味觉丧失、头晕、头痛、抑郁、睡眠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针对不同严重程度后遗症的新冠康复者,陆林院士研究团队提出了不同的康复干预措施:对于近一半的无后遗症或轻度后遗症组,不需要进行特殊干预;对于近三成的以躯体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组,可进行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等干预,帮助康复者改善躯体功能;而对于约1/10的以认知和精神症状为主的中度后遗症组,可以进行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的认知功能训练,改善认知问题,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行为干预,改善抑郁、焦虑、失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约1/6的重度后遗症组,应采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干预模式。
对于那些在“阳康”后感觉大脑“卡壳”的朋友,陆林院士建议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改善:
首先,循序渐进地回归日常运动,每周保持一定运动量,可以促进大脑新陈代谢,提高认知功能;
其次,保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补充鱼、蛋、奶等优质蛋白质,做到少盐、少油、控糖,避免饮用酒精等对大脑有害的物质。
另外,充足有效的睡眠可以很好地清除脑内积累的代谢“垃圾”,让大脑摆脱超负荷运转;最后,如果出现认知严重损害,需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改善认知功能。
陆林院士补充说,“除感染新冠外,导致大脑认知损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压力、睡眠不足、激素改变、营养不良、某些药物的摄入都会导致大脑活动变慢。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饮食、保持充足睡眠、积极社交、做认知训练等都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
陆林指出,目前关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长新冠”期的研究大多发现,其表现主要为疲劳、咳嗽、呼吸困难、抑郁、焦虑,而对于“脑雾”等认知损害症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关于奥密克戎毒株‘长新冠’的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后期仍需进行长期随访,关注康复者认知功能。”陆林说。
来源:医师报 中国青年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海南疫情防控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导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